自国家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明确打击虚拟货币挖矿与交易以来,国内监管力度持续加码,多地已出台地方性法规细化监管措施,相关刑事案件数量上升。在此背景下,部分虚拟货币运营者试图通过“乾坤大挪移”——将运营主体迁至海外并屏蔽中国IP地址,来构建所谓的“监管防火墙”。但这种看似聪明的技术手段,真能彻底隔绝法律风险吗?本文结合中国刑事管辖原则、司法实践及典型案例,从法律逻辑与实务操作双重视角展开分析,揭示此类行为的合规边界与潜在风险。
海外主体+IP屏蔽:看似可行的“技术隔离”?
从传统刑法理论看,虚拟货币相关的经济犯罪通常以“扰乱市场秩序”或“侵犯公民合法权益”作为保护法益。若运营主体完全位于海外且未向中国用户提供服务,理论上可能因未触及中国法律保护的法益而规避管辖。但这一逻辑成立需满足两个严苛前提:一是中国刑事管辖权严格遵循法益保护原则,二是运营主体未以任何形式变相向中国公民提供服务。然而司法实践中,这些前提常因网络技术特性与跨境犯罪的复杂性而难以完全成立。
中国刑法的“长臂管辖”:四项原则织就监管网络
中国《刑法》通过第六条至第九条确立了四项管辖原则,共同构成对跨境虚拟货币犯罪的监管法网:
1. 属地管辖:犯罪行为或结果有一项发生在我国领域内(含船舶、航空器),即适用中国刑法。网络犯罪中,服务器所在地、服务提供者所在地、被害人受害地等均可能构成“犯罪地”。
2. 属人管辖:中国公民在境外犯罪,除最高刑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可不予追究外,均受中国刑法管辖。
3. 保护管辖:外国人在境外对中国公民犯罪,若按中国刑法最低刑为三年以上有期徒刑且犯罪地法律也规定为犯罪的,中国刑法可管辖。
4. 普遍管辖:对国际条约规定的罪行,中国在条约义务范围内行使管辖权。
属地管辖的“穿透性”:服务器在海外也难逃追责
网络犯罪的跨境性使属地管辖的认定更为复杂。根据《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针对网络犯罪,犯罪地包括服务器所在地、服务提供者所在地、被害人被侵害时所在地等。2023年最高检与国家外汇管理局联合发布的典型案例中,王某团队搭建非法炒汇平台,虽将服务器设在东南亚,却通过境内社交群诱导中国公民参与虚拟货币与法币兑换,最终被上海浦东新区法院以非法经营罪判处五年有期徒刑。这一案例表明,即便运营主体迁至海外,只要境内存在被害人或交易环节,司法机关仍可依据属地管辖原则立案追责。
保护管辖的“兜底效应”:瞄准境外针对中国公民的犯罪
屏蔽中国IP的初衷是切断“被害人所在地在境内”的属地管辖连接点,但无法阻止中国公民通过翻墙等手段使用服务。根据保护管辖原则,若外国人在境外运营的虚拟货币平台实际服务于中国公民,且其行为在犯罪地法律也被视为违法(如诈骗、非法经营等),中国刑法仍可追究其责任。例如,某境外虚拟货币交易所虽屏蔽大陆IP,却默许中国用户通过VPN访问并参与杠杆交易,一旦发生资金损失,司法机关可依据保护管辖启动追责程序,除非该行为在当地不被视为犯罪。
属人管辖的“紧箍咒”:中国公民运营者难脱干系
对于中国公民作为运营者的情形,属人管辖原则构成绝对约束。无论主体是否迁移或IP是否屏蔽,若其行为侵害中国公民权益(如诈骗、非法集资等),均难逃中国刑法追责。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在境外开展的合法经营行为(如当地允许的虚拟货币交易且服务对象为外国人),因未侵害境内法益,司法机关通常不会仅依据属人管辖主动介入。但这一例外需同时满足“行为地合法”与“未侵害境内权益”双重条件,实践中认定标准极为严格。
“变相服务”的认定:技术规避的致命漏洞
技术屏蔽与主观规避的界限模糊,常使运营者陷入合规陷阱。以下行为可能被认定为“变相服务中国公民”,导致管辖规避失效:
1. 语言与支付适配:以中文为主要界面语言、支持人民币结算,实质指向中国用户;
2. 技术引导:明示或暗示用户通过翻墙等手段绕过IP屏蔽;
3. 境内推广:利用微信、微博等境内社交平台宣传业务;
4. 身份认证:支持中国手机号、身份证注册账户。
典型如部分云挖矿平台,虽宣称服务器在海外,却通过境内注册的微信公众号推广矿机租赁服务,此类“技术屏蔽+境内引流”模式已被司法机关认定为变相服务,相关运营者被以非法经营罪追责。
结论与合规建议
(一)结论:IP屏蔽无法构建“法律飞地”
屏蔽中国IP仅能减少直接监管连接点,无法完全排除中国刑事管辖。从司法实践看,属地管辖因“被害人所在地”“犯罪结果地”等弹性认定标准,仍是虚拟货币案件最主要的管辖依据;保护管辖与属人管辖则分别从“外国人侵害中国公民”“中国公民境外犯罪”维度形成补充约束。此外,“变相服务中国公民”的认定规则进一步压缩了技术规避的空间。
(二)合规建议
- 摒弃侥幸心理:规避监管本质上是“走钢丝”,而非真正合规。2025年虚拟货币案件司法研讨会上,专家强调跨境司法协作将逐步加强,单纯依赖技术手段规避管辖的有效性持续下降。
- 聚焦实质合规:虚拟货币运营者应优先确保业务模式符合中国及运营地法律,避免涉及非法炒汇、诈骗等重罪,拒绝为中国公民提供直接或间接服务。
- 技术与法律协同:若确需面向境外运营,应建立严格的用户身份验证机制,禁止中国公民注册,并留存完整的IP过滤与用户访问记录,以证明合规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