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DeFi

台湾地区加密资产税收与监管制度:平衡创新与风险的进阶之路

爱上DeFi 0

引言

中国台湾地区在加密资产领域正展现出开放与审慎并重的监管姿态。随着加密资产交易活跃度攀升,台湾金融监督管理委员会(下称“金管会”)正逐步构建适配市场特性的政策框架,力求在平衡创新激励与风险防控间找到支点。本文聚焦台湾加密资产的税收制度设计、监管体系演进及未来政策走向,结合2025年最新监管动态,解析其对区域加密生态的影响。  

image.png

一、台湾基础税收制度框架

台湾税收体系分为“国税”与地方税,与加密资产相关的核心税种包括所得税、营业税及证券交易税,其制度设计体现对数字经济特性的适应性调整。  

1.1 所得税制度

依据台湾现行《所得税法》,个人加密资产交易所得被纳入“财产交易所得”范畴,按5%-40%累进税率课税;企业交易所得则计入营收,适用20%营利事业所得税率。尤其值得关注的是,2025年综合所得税免税额提升至9.7万新台币,这一调整将结构性优化民众税负。  

1.2 营业税制度

《加值型及非加值型营业税法》将加密资产区分为数字商品与支付工具:企业实体销售加密资产(数字商品属性)适用5%增值税,起征点为商品销售额10万新台币/月;个人交易若达起征点(劳务5万新台币/月)需办理税务登记。平台手续费收入统一按5%计征营业税。  

1.3 证券交易税制度

具备证券属性的加密资产(如STO)适用《证券交易税条例》,交易税率为0.1%。2020年财政部明确,募资额3000万新台币以下的STO暂免征收交易所得税,旨在降低中小企业融资成本。  

二、加密资产分类监管与税收细则

2.1 双重定性监管框架

台湾对加密资产采取“功能+性质”双重定性:普通加密资产被界定为“高风险投机性数字虚拟商品”(金管会2024年定义),适用商品交易相关税收规则;而具备证券属性的加密资产(需满足流通性、投资回报期等五要件,金管会2019年令)则被纳入有价证券监管体系,适用证券交易税及投资者保护机制。  

2.2 税收争议与实践挑战

当前税收执行面临核心争议在于成本核算规则缺失。税务机关仅能通过资金流追溯交易总额,对未完全出售资产的成本分摊(如先进先出法或加权平均法适用)尚未出台官方指引,导致税基计算存在不确定性。这一问题预计将在2025年VASP专法立法过程中逐步明确。  

2.3 监管制度演进

反洗钱监管以《虚拟通货平台及交易业务防制洗钱及打击资恐办法》为核心,要求VASP实施客户身份识别(KYC)、大额交易申报(门槛为10万新台币)及可疑交易监测。2023年《管理虚拟资产平台及交易业务(VASP)指导原则》进一步限制业务范围,禁止平台发行稳定币及未经许可的证券化业务,并强制要求客户资产与平台自有资产分离保管。  

三、2025年监管前瞻与行业影响

3.1 立法进程与政策工具

金管会已将“研拟VASP专法”列为2025年施政重点,上半年完成草案提交。据知情人士透露,草案可能引入“沙盒监管”机制,允许合规平台试点新型业务模式(如加密资产衍生品交易),同时强化投资者赔偿基金制度。此外,加密资产托管业务试点已于2025年1月1日启动,首批通过审核的平台名单预计于Q3公布,这将推动台湾向区域性加密资产托管中心迈进。  

3.2 市场预期与风险提示

尽管监管框架逐步完善,台湾加密市场仍面临两大挑战:一是税收政策精细化滞后可能抑制机构投资者入场;二是全球稳定币监管竞争加剧(如香港《稳定币条例》2025年8月生效),或分流区域资金。对此,金管会近期表示将加快与FATF标准对接,探索跨境VASP监管合作机制。  

结论

台湾通过税收制度的弹性设计与监管规则的渐进式完善,正在构建兼容风险防控与创新包容的加密资产生态。2025年VASP专法立法及托管业务试点的落地,标志着其监管模式从“行业自律引导”转向“法定框架约束”。对投资者而言,需密切关注税收成本核算规则更新及平台合规资质变化;对行业从业者,主动适配反洗钱要求与业务范围限制,将成为在台湾市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未来,随着监管透明度提升,台湾有望成为亚太地区加密资产合规化的重要实践样本。

标签: #台湾加密资产监管 #VASP专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