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DeFi

2025全球加密监管格局:分化中协同,创新与风险的平衡术

爱上DeFi 0

随着区块链技术加速融入全球金融肌理,加密货币监管已从各国政府的“边缘议题”跃升为维护金融稳定的核心战场。2025年上半年,加密货币市场以亮眼表现跑赢美股,总市值突破3万亿美元,这让监管逻辑不得不从早期的“被动应对”转向“主动治理”。特朗普政府上台后,业内开始热议美国加密政策可能的转向——包括建立战略比特币储备的传闻,无不凸显监管风向对行业的深远影响。只是,全球监管协调不足、技术定义模糊等老问题仍未解决,如何在鼓励创新与防控风险间找到支点,仍是摆在所有监管者面前的共同考题。

image.png

一、定义之争:监管框架的“第一道坎”

加密货币的技术特性,让它在法律定义上成了“跨界选手”。放眼全球监管实践,比特币等主流币种虽多被划入“数字资产”范畴,但具体归谁管、怎么管,各国却各有算盘:美国CFTC将比特币、以太坊视作商品,紧盯衍生品交易;SEC则通过Howey测试大笔一挥,把不少加密项目划入证券——Ripple Labs案中,SEC就主张多数代币交易平台涉嫌证券发行。这种“一币两监”的分歧在2025年愈发明显,即便特朗普政府的政策倾向给市场吃了颗定心丸,商品与证券的界定难题仍是块没啃下来的硬骨头。

定义不同,税收规则也跟着“打架”。美国将加密资产纳入资本利得税,瑞士免征交易税却收“财富税”,白俄罗斯则把免税政策延续到了2023年。这种差异给了资本“钻空子”的空间,全球监管套利现象依然活跃。

二、全球监管拼图:FATF标准与各国“自选动作”

(一)国际反洗钱的“通用语言”:FATF标准

FATF的反洗钱/反恐怖融资(AML/CFT)标准,至今仍是全球监管协同的“通用语言”。2025年,其“黑名单”(如朝鲜、伊朗)和“灰名单”(22个国家)的监管压力持续加码,要求虚拟资产服务提供商(VASP)把KYC/AML流程做到极致,《数据转移规则》也在加速落地。欧盟设下1000欧元、英国划定1000英镑、美国则定在250美元的交易信息披露门槛,数值虽有差异,但核心思路一致:用透明度挤走洗钱空间。

(二)主要国家的“监管路线图”

  • 美国:以《银行保密法》为根基,加密企业必须注册为货币服务业务(MSB)并遵守反洗钱规则。2025年的华府政坛与加密圈互动更显微妙:参议员提出的《终结加密腐败》修正案虽以54票反对被否,但也给行业提了个醒——加密项目可能引发的政治腐败风险,正迫使监管机构收紧官员参与加密项目的披露要求。
  • 中国:全面禁止加密挖矿与交易的政策仍在延续,这与央行数字货币(CBDC)的稳步推进形成鲜明对比,背后折射的是中心化金融基础设施与去中心化加密货币的战略竞争。
  • 印度:政府早期对加密货币态度强硬,可2025年其加密采用率已冲到全球第二。政策滞后与市场热情的错位,暴露了监管弹性不足的痛点。
  • 瑞士与白俄罗斯:继续走“政策洼地”路线吸引加密资本。瑞士的“财富税”模式为数字资产监管提供了新思路,白俄罗斯的免税政策则成了新兴市场“抢人抢钱”的典型打法。

三、近期监管“强执法”:争议中前行

(一)SEC的“扩张性监管”

2025年SEC依旧手握Howey测试这把“标尺”,对未注册ICO和计息产品的打击力度不减。Coinbase Lend等项目因被指“未注册证券发行”而被迫搁置,可见监管机构对“投资合同”的定义有多宽泛。不过SEC内部也不是铁板一块,专员Peirce就公开质疑对Poloniex交易所的执法,认为规则没说清前不该“先打后判”。

(二)CFTC的“有限干预”

CFTC的执法重心集中在商品衍生品领域,2025年对未注册期货佣金商罚款125万美元,还因稳定币储备虚假宣传对企业开出4250万美元罚单。但专员Stump坦言,CFTC对稳定币的监管权限仅限于反欺诈,缺乏主动制定规则的权力,这种“被动防守”状态可能让市场误判风险。

四、2025待决规则:影响行业走向的“关键变量”

(一)FATF更新指南:DeFi、NFTs的“紧箍咒”?

2025年FATF即将出炉的更新指南,可能首次给DeFi、NFTs贴上“监管标签”,要求VASP把数据转移规则覆盖到去中心化金融场景。这对DeFi协议来说可不是小事——尤其是跨链交互频繁的项目,未来可能要面对更严的交易追踪要求。

(二)美国稳定币监管:“银行化”是必然?

美国财政部2025年报告建议,稳定币发行商应按银行标准监管,需有100%储备支持并实时审计,否则不得面向公众发行。要是国会立法卡壳,FSOC可能直接推动行政监管。这意味着USDT、USDC等主流稳定币或被纳入联邦存款保险体系,行业集中度可能进一步提升。

(三)基础设施法案争议:“经纪人”定义会误伤谁?

美国2025年基础设施法案中,加密“经纪人”定义的争议条款还没敲定,但众议院可能调整表述。业内普遍担心这一定义会“误伤”矿工、节点验证者等基础设施参与者,这既反映了监管技术细节与行业实际的脱节,也说明行业游说对政策走向的影响越来越大。

五、行业破局:从被动合规到主动“造规则”

面对监管压力,加密行业不再只想着“躲”,而是开始主动上桌参与规则制定。巴克莱银行2025年报告显示,即便比特币价格冲破10万美元,Web3行业招聘需求却持续遇冷——市场乐观情绪与产业实际发展的脱节,让行业开始呼吁监管机构明确职业发展框架,比如把区块链开发纳入技术人才认证体系。

技术层面,区块链的透明性反而给监管创新开了扇窗。监管机构可通过实时链上数据分析,动态监测非法交易,这种“技术赋能监管”的模式,新加坡、欧盟等地已开始小范围试水,既能降低传统合规成本,又能提升风险防控效率。

image.png

总结

2025年的加密监管版图,正呈现“全球协同”与“区域分化”交织的复杂图景:各国基于自身经济利益制定差异化政策,但FATF框架下的国际协同又在不断强化。对行业而言,看懂监管逻辑背后的深层动因——比如CBDC竞争、政治献金风险——比单纯合规更重要。技术创新与监管框架的动态适配,将是未来长期的核心命题。随着特朗普政府政策逐步落地,美国可能成为全球监管范式的“风向标”,但它与欧盟、亚洲市场的规则差异,也可能加剧全球加密经济的碎片化风险。如何在创新活力与金融稳定间找到平衡点?这既考验监管者的平衡艺术,更需要行业与政府搭建常态化对话桥梁。

标签: #加密货币监管 #FATF标准 #稳定币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