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DeFi

比特币算力波动背后:四川清退政策效应与全球迁移趋势分析

爱上DeFi 0

引言

2021年6月,中国四川省针对虚拟货币挖矿的集中清退政策,引发了比特币全网算力的剧烈震荡。这场被业内称为“6·19”事件的行业地震,不仅暴露了加密货币基础设施对单一地区的依赖,更开启了全球算力格局的重构进程。本文结合政策打击、短期算力波动及后续迁移动态,探讨比特币挖矿行业的结构性变化,并基于2025年全球算力竞争的最新趋势,前瞻性分析其长期演进方向。

一、政策打击:四川清退的底层逻辑与执行力度

2021年6月18日,四川省有关部门发布通知,要求发电企业立即停止向虚拟货币挖矿项目供电,并于6月20日前完成26个重点可疑项目的关停。这一政策是对国家层面“能耗双控”目标的响应——作为中国比特币挖矿核心区域(占全国算力约80%),四川丰水期的廉价水电曾吸引大量矿机聚集,但高耗能特性与碳中和目标的冲突,使其成为清理重点。
政策执行呈现高压态势:6月19日24时,四川全省矿场集体断电,超过800万负荷的挖矿设施瞬间关停。

image.png

这一举措直接导致比特币全网算力在48小时内暴跌超过30%,从120 EH/s以上跌至83.43 EH/s,创2020年5月以来新低。鱼池、蚂蚁矿池等头部矿池算力单日跌幅均超过10%,凸显出中国矿工在全球网络中的权重。

二、算力震荡:从断崖式下跌到短期恢复的动力学

断电初期,算力曲线呈现单边下行趋势:6月20日全网算力跌破100 EH/s,6月23日触及83.43 EH/s的低点,较5月峰值缩水近40%。这一阶段的下跌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国内背景矿池算力普跌,而海外矿池如Foundry USA、Slush Pool等算力基本稳定,印证了四川矿工的集中退出。
转折出现在6月24日,全网算力开始持续反弹,一周内回升至104 EH/s,反弹幅度超25%。表面看,这一恢复源于矿机迁移的“应急响应”:广东物流企业向美国马里兰州空运矿机(单台运输费低至9.37美元),嘉楠耘智、比特矿业等企业加速向哈萨克斯坦部署矿机。但深层逻辑在于,比特币网络的去中心化特性使其具备快速再平衡能力——当局部算力骤降时,剩余矿工的收益提升,客观上刺激了全球范围内的算力补充。

三、全球迁移:从被动应对到产业重构的路径选择

四川清退事件成为比特币挖矿全球化的催化剂。矿工的迁移呈现三大特征:
1. 区域多元化:北美(得克萨斯州、马里兰州)和中亚(哈萨克斯坦)成为主要目的地。美国凭借电价优势(部分地区低至0.03美元/度)和政策开放性,吸引了超过20万台矿机迁入;哈萨克斯坦则因地理位置接近中国、电力成本低廉(约0.02美元/度),成为嘉楠耘智、比特矿业的海外基地。
2. 企业化运作:迁移不再是个体矿工的零散行为,而是演变为矿机厂商的战略布局。例如,比特大陆通过东南亚生产线规避关税,向北美客户提供矿机;Tether等加密巨头则直接入场挖矿,试图通过控制算力增强网络话语权。
3. 技术升级驱动:迁移过程中,低效矿机被淘汰,全网矿机平均能效比从50J/TH降至30J/TH以下。这既降低了对单一能源类型的依赖,也提高了网络抗风险能力。

四、前瞻性视角:2025年全球算力格局的新变量

站在2025年节点审视,四川清退的长期影响仍在发酵,而新的竞争维度正在浮现:
1. 国家算力主权博弈:美国与俄罗斯形成新的两极——前者通过“能源+技术”双优势巩固地位,后者依托西伯利亚廉价水电和政策宽松吸引矿机。值得关注的是,部分小国尝试“福利挖矿”模式,将挖矿与可再生能源开发结合,探索差异化路径。
2. 企业权力结构演变:Tether等金融科技巨头入场,打破了传统矿工与矿机厂商的二元格局。其凭借资本优势大规模部署矿机,试图将挖矿嵌入稳定币生态的安全基础设施,这可能重塑算力分布的权力图谱。
3. 技术与监管的持续角力:比特大陆在美国面临的“原产地标记”争议、CleanSpark等企业对“非中国制造”矿机的要求,反映出地缘政治对供应链的打击。与此同时,美国推动“矿机国产化”,特朗普政府提出“比特币开采、制造均需本土化”,若落地将加速全球算力洗牌。

总结

四川矿场清退是比特币挖矿行业从“中国主导”转向“全球分布”的里程碑事件。短期看,算力波动是政策打击与市场调节共同作用的结果;长期看,则是行业在监管压力下完成的全球化重构。2025年的算力竞争,已从单纯的能源成本比拼,升级为技术创新、政策适配与地缘政治影响力的综合较量。对于加密货币行业而言,这既是挑战——需适应多极监管环境,也是机遇——去中心化基础设施的价值在重构中进一步凸显。未来,算力分布的动态平衡将持续书写比特币网络的韧性叙事,而政策与技术的互动,仍将是行业演进的核心驱动力。

标签: #比特币算力 #挖矿全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