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DeFi

Gary Gensler监管时代回顾:SEC加密政策的逻辑、影响与行业演进

爱上DeFi 0

引言:监管风暴的起点与行业震荡

2021年4月,Gary Gensler以「最懂Crypto的监管者」身份执掌SEC,其上任后掀起的加密监管风暴迅速震动全球市场。从调查Uniswap Labs、叫停Coinbase借贷产品到介入稳定币发行方Circle,Gensler的「监管大棒」覆盖加密交易所、DeFi、稳定币等核心领域,被业界视为传统金融体系对加密新贵的「驯服之战」。本文以2025年为时间锚点,回顾这场监管博弈的底层逻辑、短期冲击与长期行业变革,探讨其在加密货币合规化进程中的历史坐标。

监管聚焦:加密新贵与传统金融的博弈——以Coinbase为例

Coinbase的借贷产品争议

2021年8月,Coinbase计划推出以USDC为抵押的借贷功能,承诺4%年化收益并扩展至17州,试图在合规框架内复制Gemini等平台的成功。这一产品本质是用户通过质押稳定币获取现金贷款,看似与传统金融的抵押贷款无异,却触碰了SEC对「证券」定义的敏感神经。

SEC的强硬干预与行业反应

SEC以「该产品属于证券」为由威胁起诉,却未公布认定细则,引发Coinbase强烈反弹。CEO Brian Armstrong批评SEC「拒绝沟通、恐吓政策」,认为监管层试图通过模糊执法争夺管辖权;首席法务官Paul Grewal则质疑监管逻辑的透明度。这场博弈最终以Coinbase于2021年9月20日终止计划告终,但成为加密行业与传统监管对抗的标志性事件。

从2025年视角回望,Coinbase的妥协客观上加速了行业对监管规则的敬畏。尽管短期业务受挫,但其后续转向衍生品合规交易、参与美联储数字货币试点等战略调整,折射出头部机构从「对抗」到「适应」的生存逻辑。

监管逻辑:Gensler的「驯服金融」理念与制度惯性

监管者的双重身份:华尔街精英与技术布道者

Gensler的监管哲学深深植根于其职业履历:18年高盛从业经历塑造了对传统金融体系的信任,参与起草《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的经验强化了「规则优先」的思维,而MIT授课经历虽让其理解区块链技术,但更坚定了「技术需服务于公共政策」的立场。他将2021年的加密市场比作「西部荒野」,认为投资者保护机制的缺失可能重蹈1929年大萧条前的监管覆辙。

image.png

监管主张的核心:权力扩张与风险控制

Gensler任内多次呼吁国会赋予SEC更多权限,以填补加密市场的「监管漏洞」。这一诉求背后是2021年加密市场规模突破2万亿美元的现实压力——传统金融监管框架难以覆盖去中心化金融(DeFi)、算法稳定币等创新形态。其「代码不是法律」的论断,实质是要求区块链技术必须在现有金融监管框架下运行,与「去中心化」理念形成根本冲突。

监管延伸:从中心化到去中心化的全面博弈

DeFi监管的转折:Uniswap调查的戏剧性结局

2021年SEC对Uniswap的调查曾被视为DeFi监管收紧的信号,监管层聚焦其营销方式与借贷业务,试图确立「去中心化平台不能规避法律」的原则。然而,2025年2月华尔街日报消息显示,SEC最终决定终止对Uniswap Labs的调查,不采取执法行动。这一转折揭示监管层在技术复杂性与法律适用性之间的犹豫:DeFi的匿名性、代码自治性使其难以直接套用传统证券法规,强行执法可能引发行业创新萎缩。

这一案例成为DeFi监管的分水岭。此后,SEC转向「软监管」路径,推动Uniswap等平台引入KYC/AML机制,而非直接禁止业务。行业则在合规压力下探索「监管友好型DeFi」,如Aave推出受监管的借贷池,Compound引入链下仲裁机制。

稳定币监管的分歧与制度演进

2021年SEC对Circle的调查与美联储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前者将稳定币类比「野猫银行时代」的私人货币,担忧其威胁金融稳定;后者副主席Randal K. Quarles则认可稳定币对美元国际化的潜在价值。这种分歧在2023年《稳定币创新与监管法案》的立法辩论中达到高潮,最终促成2024年联邦层面稳定币监管框架的初步成型——要求稳定币发行方纳入联邦存款保险体系,储备资产需100%锚定美元。

行业与政界反应:争议中的监管遗产

行业的双重叙事:抑制创新 vs 合规机遇

杜克大学教授James Cox所言的「SEC多年未有的强硬」在2021年引发行业恐慌,但恐慌过后是结构性调整。数据显示,2021-2025年期间,美国加密企业合规成本年均增长35%,但获得SEC注册的交易平台数量从5家激增至47家,机构投资者入场规模增长20倍。这表明监管压力客观上推动行业从「野蛮生长」转向「制度内创新」。

政界博弈:规则清晰度的永恒诉求

参议员Pat Toomey对「监管模糊性」的批评在后续立法中得到部分回应。2023年《加密资产政策促进法案》要求SEC在18个月内明确数字资产的监管分类,尽管法案未获通过,但其提出的「功能监管」思路(按支付、投资等功能划分监管主体)成为后续监管改革的重要参考。

展望:监管舵手的历史定位与行业未来

短期冲击与长期红利的再平衡

2021年的监管收紧确实引发市场波动,2022年加密货币总市值较峰值下跌70%,部分中心化借贷平台因合规压力退出市场。但长期来看,Gensler时代确立的「监管优先」原则为行业奠定合法性基础:2025年,美国加密市场规模回升至4万亿美元,纳斯达克推出加密ETF专区,传统银行普遍提供加密托管服务,监管框架的完善成为机构资本入场的关键催化剂。

未竟的命题:去中心化与监管的永恒张力

尽管行业合规化取得进展,DeFi、DAO等去中心化形态仍与现有监管体系存在根本冲突。Gensler卸任后,SEC是否会调整「一刀切」的监管策略,探索「沙盒监管」等创新模式,将决定加密行业能否突破「合规陷阱」,实现技术创新与风险防控的动态平衡。

结语:在冲突中寻找平衡点

Gary Gensler的加密监管时代是传统金融秩序与区块链革命碰撞的缩影。其政策虽在初期引发行业震荡,但客观上加速了加密货币从「边缘创新」到「主流资产」的蜕变。从Uniswap调查的戏剧性结局到稳定币监管框架的成型,历史正在证明:加密行业的真正成熟,不在于逃避监管,而在于构建一套既尊重技术特性、又能保护公共利益的新型治理体系。这或许是Gensler留给行业最宝贵的遗产。

标签: #SEC加密监管 #DeFi合规化 #稳定币政策 #Gensler监管遗产 #加密行业演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