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主席Gary Gensler近年来围绕加密货币监管的系列表态,勾勒出美国试图将数字资产纳入传统金融监管框架的政策转向。在2025年行业格局加速演变的背景下,Gensler于总结任职岁月的消息引发市场对监管风向的高度关注。尽管其任期内的部分改革提案随政权更迭被新政府驳回,但他所确立的“投资性资产定性”“跨机构协同监管”“稳定币特殊治理”等核心思路,仍深刻影响着加密货币与公共政策的融合进程。本文结合其公开论述及监管实践,分析监管逻辑底层架构,并探讨后Gensler时代的潜在趋势。
一、加密货币的证券属性定位与监管理念起点
Gensler将加密货币定义为“高度投资性资产类别”,这一判断构成其监管理念的逻辑基石。在2025年接受《华盛顿邮报》采访时,他延续了对市场波动性的警告,指出数字资产“价值可能急剧下降或上升”的本质特征。这一表述与SEC近年来对Coinbase贷款计划等具体业务的监管行动形成呼应——2024年SEC以“属证券范畴”为由采取法律行动,直接促使Coinbase放弃该计划,彰显其将多数代币纳入证券监管框架的坚定立场。
从代币属性界定看,Gensler提出“多数属证券、部分属商品、少数混合属性”的分类体系。这种复杂性要求SEC与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建立常态化协调机制,尤其针对兼具证券与商品属性的代币,两机构需在发行、交易、托管等环节明确权责划分。这一思路在2025年SEC与CFTC联合发布的《代币分类监管指南》中得到进一步细化,为市场主体提供了更清晰的合规指引。
二、稳定币的风险解构与跨维度监管框架
稳定币在Gensler的监管版图中占据特殊位置,其“赌场筹码论”形象揭示了这类资产的高风险本质。他指出,当前多数稳定币储备透明度严重不足,以Tether的USDT为例,2025年披露的储备结构中现金占比仅2.6%,其余为担保贷款、公司债券等非流动性资产,这种“庞氏式资产”特性潜藏挤兑风险。
在监管维度上,稳定币的双重属性要求跨领域合作:一方面,其作为“投资合同”的证券属性归SEC管辖;另一方面,作为支付媒介的银行产品属性需与银行业监管机构联动。Gensler任内推动SEC在财政部长耶伦指导下编写《稳定币监管白皮书》,重点探讨储备金制度、发行主体资质、系统性风险防控等核心问题。尽管耶伦对加密货币持保留态度,但其主导的政策研究为后续立法提供了重要参考。值得注意的是,2025年3月国会审议的《加密资产监管框架法案》,已将白皮书部分建议纳入立法草案。
三、监管协作机制的制度性突破与立法诉求
面对加密货币的技术复杂性,Gensler多次强调“国会立法是监管有效性的前提”。他指出,现行法律对“现代金融工具”的覆盖存在明显空白,SEC与CFTC在稳定币等领域的监管权争议,本质上是法律滞后性的体现。这种制度困境在2025年SEC驳回14项换届政府时期监管提案的事件中尤为明显——新政府以“过度干预市场”为由终止相关改革,凸显监管政策随政治周期波动的脆弱性。
为突破制度瓶颈,Gensler任内推动两项重要机制创新:一是成立“加密货币工作组”,整合SEC内部资源制定统一监管策略;二是与CFTC建立季度联席会议制度,针对跨市场风险制定联合应对方案。这些举措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监管协同效率,但缺乏国会立法支持导致其权威性受限。正如Gensler在MIT演讲中所言:“技术创新不能脱离社会治理框架,而法律空白正侵蚀监管的公信力。”
四、技术创新与风险防控的平衡哲学
尽管对市场投机保持警惕,Gensler始终认可区块链技术的变革价值。他在多个场合提及央行数字货币的创新性,认为其推动全球央行重新审视支付系统设计,并加速金融科技迭代。这种“技术中性论”体现在SEC的监管实践中:一方面严厉打击未经注册的代币发行、DeFi领域的无序创新;另一方面为符合监管要求的创新形式(如合规ETF、托管服务)开放制度通道。
在风险防控与产业发展的平衡中,Gensler提出“公共政策框架内发展”的核心原则。他认为,加密货币若想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必须嵌入现有的投资者保护、反洗钱、金融稳定等政策目标体系。这一理念在SEC对币安诉讼的驳回决定中可见一斑——2025年SEC以“工作组需重新评估监管策略”为由终止法律程序,释放出“在动态调整中寻求治理共识”的信号。
五、后Gensler时代的监管图景展望
随着特朗普政府提名Paul Atkins接任SEC主席,美国加密监管政策可能迎来转向。Atkins此前多次呼吁“减少对加密资产的过度监管”,其监管理念与Gensler的“审慎干预”形成鲜明对比。值得关注的是,新政府已暂停SEC正在推进的稳定币立法建议,并暗示将放宽对DeFi领域的监管限制。这种政策转向虽可能缓解市场合规压力,但也引发关于“系统性风险敞口扩大”的担忧。
Gensler的监管遗产在争议中逐渐沉淀:其构建的跨机构协作机制、稳定币风险分析框架、代币分类监管标准等制度成果,为行业治理提供了重要参考。无论未来政策如何调整,“加密货币需纳入公共政策框架”的理念已成为共识,而如何在创新激励与风险防控间找到动态平衡点,仍是全球监管架构面临的共同挑战。
总结
Gary Gensler的监管实践是美国试图驯服加密货币“狂野西部”的缩影。其政策逻辑始终围绕“投资性资产的风险管控”“跨领域监管协同”“技术创新的制度嵌入”三条主线展开,既体现出对金融稳定的传统关切,也折射出对新兴技术的治理探索。尽管其任期内的改革因政治周期戛然而止,但其确立的监管思维范式——如稳定币的混合属性治理、代币分类监管的法律技术——仍将在较长时期内影响行业发展轨迹。对于加密货币行业而言,理解这种监管理念的底层架构,是在复杂政策环境中寻找合规发展路径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