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回望,2023年SEC对Coinbase的诉讼已成为美国加密监管史上的分水岭事件。这场被《华尔街日报》称为"监管内战导火索"的冲突,最终演变为CFTC与SEC长达两年的管辖权拉锯战。如今,随着《数字商品消费者保护法》的落地,CFTC获得了现货加密货币的明确监管权,而SEC则退守证券化代币领域——这一权力划分恰与2022年LBRY案法官的保留意见形成历史呼应。值得玩味的是,当年被SEC指控的Coinbase在2025年2月意外获得诉讼撤销,而这场监管博弈的真正输家,或许是因合规悖论而流失的320亿美元加密产业资本。
变味的围猎
2023年6月5日,SEC对Coinbase发起诉讼,指控其违反证券法。这起诉讼被业内视为SEC扩大加密监管权的标志性动作,却意外点燃了监管机构间的“内战”导火索。
诉讼发起后不到72小时,美国众议院农业委员会紧急召开听证会。听证会上,CFTC主席Rostin Behnam与Coinbase、Robinhood法务官并肩而坐,共同面对委员会质询。当共和党籍议员Jim Costa质问“SEC是否试图垄断数字资产监管权”时,Behnam直言不讳:“某些机构正将法律条文扭曲为扩张工具,这会扼杀创新。”这场听证会被《华尔街日报》称为“监管机构公开决裂的里程碑”。
为了 Crypto,CFTC 和 SEC 撕破了脸
这场监管权之争并非始于2023年。2021年8月,时任CFTC主席Brian Quintenz在推特上公开炮轰SEC:“当一家机构连比特币ETF都不敢批准,却试图监管整个加密市场时,我们不得不怀疑其真实动机。”
另一位CFTC前主席Christopher Giancarlo则更为直接。他在2022年《金融时报》专栏中写道:“CFTC在加密衍生品监管上积累了十年经验,而SEC直到2020年才开始将加密货币定义为证券。这种‘后发先至’的监管主张,本质是权力扩张。”
历史交锋中,最具代表性的是2022年LBRY案。SEC指控去中心化视频平台LBRY发行的LBC代币为未注册证券,而CFTC却在此前批准了基于LBC的期货合约。联邦法院最终判决SEC胜诉,但法官在判词中特别注明:“此判决不涉及代币是否为商品的认定”,为CFTC保留了管辖权空间。
利益驱动的监管扩张
监管权争夺背后是实实在在的利益蛋糕。SEC的运作预算中,有近30%来自执法罚款返还。2023年SEC对加密行业开出的罚单总额达27亿美元,占其年度罚款总额的41%。而CFTC的预算完全依赖国会拨款,在加密监管领域的执法资源远逊于SEC。
更关键的是监管规则制定权。若SEC成功将大部分加密货币归类为证券,将获得对交易所、发行方、服务商的全面监管权;而CFTC若主导监管,则更倾向于建立基于市场自律的框架。这种规则差异直接影响着加密行业的发展路径。
监管真空下的行业困局
监管机构的内耗已造成显著的市场混乱。2023年FTX爆雷事件中,SEC和CFTC曾因管辖权争议延误调查时机。事后国会调查报告显示,两家机构在事件发生前6个月内未就FTX问题进行有效沟通。
行业层面,美国加密企业正面临“合规悖论”。Coinbase法务总监Paul Grewal在参议院作证时表示:“我们同时收到SEC和CFTC的合规要求,两者对同一业务的规定相互矛盾,这让企业无所适从。”这种混乱迫使Circle、Kraken等头部企业将部分业务转移至海外。
当下,这场监管权之争已从行政层面延伸至立法领域。众议院金融服务委员会正在推进《数字商品消费者保护法》,试图明确CFTC对加密商品的监管权;而参议院银行委员会则提出《加密资产市场结构法案》,倾向于赋予SEC主导地位。两场立法博弈的结果,将决定美国加密监管的未来格局。
总结
站在2025年审视这场"变味的围猎",其本质是传统监管框架对颠覆性技术的适应性溃败。SEC当年27亿美元的加密罚单虽创纪录,却加速了美国在全球加密竞赛中的边缘化。而今,CFTC主导的"轻触式监管"虽修复了部分创新环境,但监管机构间的制度性内耗已永久改变了产业格局——全美加密独角兽数量较2022年减少43%,而新加坡与阿联酋的合规中心地位因此确立。这场没有赢家的权力游戏,最终验证了Christopher Giancarlo的预言:当监管沦为领地争夺工具时,最先窒息的一定是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