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常损失并非仅存在于自动做市商(AMM)中,它已渗透到DeFi生态的多个核心领域。除AMM外,流动性衍生品协议、跨链流动性市场、算法稳定币机制及收益聚合策略均面临无常损失的显著影响,其作用机制与风险表现因场景不同而各具特点。
流动性衍生品协议:价格波动下的隐性风险敞口
流动性衍生品协议通过将流动性本身转化为可交易资产,在扩大市场深度的同时,也放大了无常损失的传导路径。
在期权做市场景中,以Hegic为代表的DeFi期权平台要求卖方抵押标的资产提供流动性。当标的资产价格剧烈波动时,卖方需通过动态对冲(如Delta对冲)维持头寸平衡,这一过程会产生类似AMM的资产比例失衡风险。例如,当ETH价格从2000美元飙升至3000美元时,期权卖方需持续增持ETH以对冲Delta风险,若后续价格回落,前期增持操作将转化为实际亏损,形成“隐性无常损失”。
结构化理财产品同样面临类似挑战。Ribbon Finance的拍卖机制中,流动性提供者(LP)通过竞标获取期权卖方资格,其收益直接取决于标的资产的价格路径。当市场出现极端波动(如2022年LUNA崩盘期间),标的资产价格偏离预期路径,LP不仅无法获得期权费收益,还需承担抵押资产因价格波动导致的清算风险,此时无常损失与信用风险形成叠加效应。
跨链流动性市场:多链资产再平衡压力
跨链协议通过连接异构区块链实现资产互通,但其流动性节点需在多链部署抵押资产,汇率波动引发的再平衡需求成为无常损失的新诱因。
桥接协议的运作机制尤为典型。Wormhole、Stargate等跨链桥通过“锁定-铸造”模式实现资产跨链转移,节点需在源链和目标链同时抵押资产以维持汇率稳定。当两条链上的资产价格出现套利空间(如ETH在以太坊和Polygon上的价格差超过2%),用户会通过跨链操作进行套利,迫使节点调整抵押比例。这种被动再平衡不仅消耗Gas成本,还可能因价格回调导致“高买低卖”的损失,例如2023年Arbitrum链上ETH价格异常波动期间,Stargate节点单周因再平衡操作产生超120万美元无常损失。
流动性质押衍生品(LSD)的流动性租赁市场同样受影响。Marinade的mSOL机制中,验证节点需动态调整SOL质押比例以维持mSOL与SOL的锚定汇率当SOL价格剧烈波动(如单日跌幅超10%),节点需减持mSOL并增持SOL以稳定兑换比例,若后续价格反弹,前期减持操作将转化为实际损失,形成“质押-兑换”环节的无常损失。
算法稳定币机制:协议资产组合的动态失衡
算法稳定币通过代码规则调节供需以维持价格稳定,但其抵押资产组合的动态调整过程本质上是无常损失的“主动触发”。
全抵押型协议的PCV(协议控制价值)模型中,Fei Protocol通过锚定曲线(Bonding Curve)调节FEI与ETH的兑换比例。当市场对FEI需求激增时,协议会自动增持ETH以维持锚定;若需求回落,协议需抛售ETH回收FEI,这一过程与AMM的套利机制高度相似。2021年FEI上线初期,ETH价格从2000美元跌至1500美元,协议为维持1:1锚定抛售大量ETH,最终导致PCV池中ETH占比从80%降至55%,形成约3000万美元的无常损失。
弹性供应模型的风险更为直接。Ampleforth的rebase机制会根据市场价格自动调整代币供应量,这一过程导致流动性池内资产比例持续变动。例如,当AMPL价格高于1美元时,系统增发代币并分配给持有者,流动性池内AMPL数量增加,若后续价格回落,池内AMPL与USDC的比例失衡将加剧,LP需承担双重损失:代币贬值与资产比例偏差。
收益聚合策略:高频再平衡的累积风险
收益聚合器通过跨协议资金调配追求最大化收益,但其动态调整策略可能成为无常损失的“加速器”。
Yearn V3的多签金库策略允许资金在不同协议间灵活转移,以捕捉最高收益机会。当市场出现短期套利窗口(如Compound的COMP代币激励突然提升),金库会迅速将资金从Aave转移至Compound,这一过程涉及资产兑换(如将DAI兑换为USDC),若兑换后目标协议收益不及预期,资金需再次转移,多次兑换将累积无常损失。2024年DeFi夏季行情期间,Yearn某ETH金库因3天内完成5次跨协议转移,累计无常损失达收益的22%。
Balancer V2的动态权重池进一步放大了这一风险。其智能订单路由功能会根据市场流动性自动调整池内资产权重(如将ETH权重从50%临时提升至70%以捕捉套利机会),但频繁权重调整会导致资产组合持续偏离初始比例。当ETH价格波动超过5%时,池内资产的失衡损失可能超过交易手续费收益,形成“负收益循环”。
典型案例:无常损失的实际冲击
无常损失对DeFi生态的影响已从理论风险转化为切实损失。2025年Q2,Aave V3的Polygon市场因MATIC价格单周波动达15%(从1.2美元跌至1.02美元),流动性提供者(LP)遭遇平均3.7%的净损失(含2.1%无常损失与1.6%手续费收益),部分高杠杆LP损失超10%。同期,GMX平台的GLP池(由多种加密资产组成的合成流动性池)在ETH单日波动超8%时,LP遭遇4.2%的无常损失,直接抵消了当周60%的交易手续费收益,凸显了无常损失对流动性供给的抑制作用。
应对策略:从被动承受转向主动管理
针对无常损失的泛化风险,DeFi协议正通过技术创新构建防御体系:
- 动态费用模型:Uniswap V4的hook系统允许协议根据波动率动态调整手续费,当市场波动超过阈值(如5分钟波动率>3%)时,手续费自动从0.3%提升至1%,通过收益补偿抵消部分无常损失;
- 对冲工具创新:Pendle将流动性头寸代币化为PT(本金代币)和YT(收益代币),LP可通过出售YT提前锁定收益,同时保留PT以规避后续价格波动风险,这一无常损失保护衍生品(ILDD)已在部分协议实现30%以上的风险覆盖率;
- 算法优化:Tokemak V3引入基于机器学习的预测性再平衡策略,通过分析历史价格数据预判波动趋势,提前调整资产比例(如在ETH价格突破关键阻力位前增持稳定币),2024年测试数据显示其可降低40%的无常损失敞口。
无常损失已成为DeFi生态的“系统性风险”之一,其影响不再局限于单一领域,而是通过流动性互联渗透到定价、跨链、稳定机制等核心环节。随着应对工具的成熟(如动态对冲、风险代币化),市场正从“被动承受损失”向“主动管理风险”演进,但彻底消除无常损失仍需协议设计与市场机制的深度协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