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DeFi

Panoptic:AMM驱动的去中心化期权协议

爱上DeFi 0

在DeFi衍生品的赛道上,期权始终是块难啃的骨头——既要解决流动性碎片化的老问题,又得平衡复杂定价与链上效率的新矛盾。而Panoptic想做的,正是用AMM这把“老钥匙”,打开去中心化期权市场的新门。作为专注于AMM驱动的期权协议,它试图用算法做市替代人工报价,用流动性池聚合分散需求,让普通用户也能轻松参与期权交易。但这条路真能走通吗?我们不妨从它的底层逻辑聊起。

image.png

从订单簿到AMM:去中心化期权的“破局点”在哪?

如果你在中心化交易所交易期权,可能遇过这样的尴尬:想平仓时发现订单簿深度不足,滑点高得离谱;或者担心对手方违约,只能依赖平台信用。这就是传统订单簿模式的死穴——流动性分散在无数行权价和到期日的合约中,做市商又得靠人工盯盘维持报价。

搬到链上后,问题更棘手了。链上订单簿不仅受限于区块吞吐量,Gas费还可能让小额交易直接“劝退”。那有没有更聪明的解法?Panoptic的答案是:回到DeFi最擅长的领域——AMM。

你可能会说,AMM在现货市场(比如Uniswap)早就跑通了,但期权可不是简单的“币币兑换”。它涉及行权价、到期时间、波动率等一堆参数,定价复杂;而且流动性提供者(LP)做卖方时,风险敞口怎么管?Panoptic的第一个创新就瞄准了这里——固定行权价的期权池。简单说,就是把同一个行权价的看涨、看跌期权“打包”进一个池子里,LP往池子里投钱,系统自动根据资产比例匹配买卖需求。没有订单簿,没有对手方,交易变成了池内资产的再平衡游戏。

拆解Panoptic的技术骨架:从流动性池到风险对冲

动态流动性池:把期权交易变成“池内再平衡”

想象一个ETH/USDC期权池:行权价锚定2000美元,到期日设为30天后。当你买入看涨期权时,资金直接进入池内的看涨份额,而流动性提供者(LP)无需手动报价,系统会自动让他们扮演卖方角色——整个过程就像往水池里注水,水位(资产比例)自然调整,不用操心对手方是谁。

这种设计的妙处在于“化繁为简”。传统期权需要买卖双方报价撮合,而Panoptic把交易变成了“单边操作”:买方只需和池子交互,LP则通过池内资产比例被动承担风险。比如池子里原本有100 ETH和20万美元USDC(对应2000美元行权价),当ETH价格涨到2100美元,看涨期权需求上升,资金涌入看涨份额,池内USDC比例增加,系统会自动调整ETH和USDC的持仓,让LP的风险敞口保持在可控范围。

定价与对冲:用“Black-Scholes+动态对冲”给LP上“保险”

定价是期权的灵魂,Panoptic用的是金融市场的“老熟人”——Black-Scholes模型。但问题来了:链上没有实时波动率数据,极端行情下模型会不会失灵?Panoptic的解法是“双轨制”:用链上预言机喂入实时资产价格和波动率数据,计算理论价格;再通过AMM的滑点机制反映供需关系——买的人多了,价格自然涨,反之则跌,让理论定价落地时更“接地气”。

更关键的是LP的风险怎么管。如果ETH价格暴涨,LP作为看涨期权卖方,岂不是要亏惨?Panoptic引入了动态对冲策略:智能合约会根据标的资产价格波动,自动调整池内ETH和USDC的比例。比如ETH价格从2000美元涨到2200美元,合约会卖出部分ETH、买入USDC,维持池内“Delta中性”——简单说,就是让LP的风险主要来自波动率,而非价格方向。这样一来,LP不用猜涨跌,只需承担波动率变化的风险,门槛低了不少。

资本效率:让LP的钱“一份多用”

传统期权市场有个老大难:做市商要为不同行权价、到期日的合约单独提供流动性,资金趴在账上睡大觉。Panoptic则通过“行权价聚合”解决了这个问题——LP只需往一个池子里投钱,就能同时为看涨和看跌期权提供流动性。比如2000美元行权价的池子,既服务看涨买方,也服务看跌买方,资金利用率直接翻倍。

协议还设计了动态费率机制:池子越拥挤(交易需求高),手续费越高,激励LP往高需求池子里投钱;反之则降低费率,吸引用户交易。这种“供需调节”机制,让资金自动流向最需要的地方,资源配置更高效。

行业启示:AMM期权能走多远?

Panoptic在Optimism网络的锁仓量已经突破5000万美元——这个数字不算惊人,但足以说明市场对AMM期权模式的兴趣。它的意义在于:把复杂的期权交易变得像Uniswap换币一样简单,普通用户不用学订单簿操作,打开界面就能买期权;对LP来说,不用懂复杂的做市策略,往池子里投钱就能赚手续费,门槛大大降低。

但挑战也很明显。首先是定价模型的鲁棒性:Black-Scholes模型在极端行情(比如2020年312黑天鹅)中曾失灵,链上预言机若出问题,定价会跟着跑偏。其次是LP对波动率风险的接受度:如果市场长期低波动,波动率风险收益低,LP可能撤资,导致池子流动性枯竭。

不过长远来看,Panoptic的探索指向了DeFi衍生品的一个核心逻辑:用算法替代人工做市,用代码构建信任。截至目前,它在Optimism上的5000万美元锁仓量,或许只是个开始。当跨链预言机更成熟、动态对冲算法更精准,AMM期权模式可能真的能打破传统金融的垄断,让期权从“专业玩家的工具”变成普通人也能用的风险管理武器。

image.png

结语:变革的注脚,还是昙花一现?

Panoptic的故事,本质上是DeFi对“复杂金融工具去中心化”的又一次尝试。它用AMM这把“老钥匙”,试图打开期权市场的新门,但门后是坦途还是陷阱,还需要时间验证。不过至少现在,它让我们看到了一种可能:当代码能自动做市、算法能管理风险,去中心化期权或许真的能跳出“小众市场”的圈子,成为主流资产管理的一部分。而Panoptic写下的,可能正是这场变革的第一个注脚。

标签: #Panoptic #AMM期权协议 #动态流动性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