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DeFi

Arkstream Capital长周期加密牛市投资方法论

爱上DeFi 0

在当前加密市场逐步走向成熟的过程中,Arkstream Capital提出了“长周期牛市”的核心观点,并基于这一判断构建了其独特的投资方法论。所谓长周期牛市,是指加密行业正进入一个持续时间较长、趋势不可逆的增长阶段,而非以往反复波动的短周期牛熊交替。这一判断不仅源于对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灭后长期增长路径的类比,也植根于当前全球宏观经济环境与区块链生态发展的双重驱动。

从投资理念来看,Arkstream Capital强调资金效率与未来愿景的结合。一方面,关注现有基础设施下的原生应用创新,如DeFi、NFT和DAO等板块,这些项目具备明确的产品形态和用户需求,能够在短期内产生实际价值;另一方面,积极布局Web3.0时代的前沿领域,包括去中心化存储、隐私计算、数据交易市场等尚未完全爆发但具有战略意义的方向。这种策略既确保了资本的有效利用,也为未来可能出现的范式变革预留了空间。

整体而言,该章节为全文奠定了分析框架与投资逻辑的基础,引导读者理解为何当前是系统性参与加密市场的关键窗口期。

alt text

长周期牛市的内外驱动因素分析

加密资产市场正步入一个持续时间更长、结构性更强的牛市周期,这一趋势由多重外部宏观环境变化与内部生态演进共同推动。

1. 外部宏观环境:全球通胀与美元信用危机

当前全球正处于高流动性与低利率的宏观周期中。新冠疫情引发的经济冲击促使各国央行实施大规模货币宽松政策,美国联邦基金利率一度接近零甚至出现负利率预期。这种全球范围内的“货币放水”直接导致通货膨胀压力上升,削弱了法币购买力,并加剧了对传统金融体系稳定性的担忧。美元作为全球主要储备与结算货币,其信用基础受到挑战,特别是在地缘政治冲突和去中心化思潮兴起的背景下,投资者开始寻求替代性价值存储工具,比特币等抗审查、抗通胀的加密资产因此获得关注。

2. 互联网创新瓶颈催生资本转向加密领域

自2015年以来,全球互联网行业进入增长放缓阶段,缺乏突破性技术或商业模式创新,导致资本市场优质标的稀缺。在此背景下,机构投资者将目光投向加密资产领域,尤其是以太坊智能合约平台所支撑的DeFi、NFT等新兴应用形态。这些项目不仅具备技术创新潜力,还展现出可量化的产品逻辑与用户增长路径,成为资本配置的新方向。

3. 内部生态成熟:估值模型进化与DeFi爆发

加密市场在经历多次牛熊周期后,逐步从早期“故事驱动”转向“产品与用户驱动”。2020年后,DeFi项目的估值模型趋于理性,基于TVL(总锁定价值)、用户活跃度、协议收入等指标构建的评估体系逐渐被主流接受。同时,DeFi生态实现多层扩展,涵盖借贷、DEX、衍生品、保险等多个细分领域,形成闭环金融系统,为加密资产提供流动性与收益生成机制,进一步夯实市场基础。

4. 代币经济模式从证券型到功能型的融合

代币经济设计经历了从“功能性”与“证券属性”割裂到融合的过程。早期项目多强调代币的功能性以规避监管风险,但功能性代币难以激励长期网络参与。随着市场认知深化,兼具治理权、分红机制与应用场景的混合型代币成为主流,如Uniswap、Compound等项目通过治理代币赋予用户决策权与潜在收益预期,增强用户粘性并提升网络价值捕获能力。这种模式优化推动了代币经济体系的可持续发展,也为后续合规化路径奠定基础。

市场泡沫争议的实证解析

当前加密市场是否已进入泡沫化阶段,是行业内外普遍关注的问题。通过多个维度的数据对比与分析,可以更理性地评估市场现状。

首先,从Coinbase上市后的市值表现来看,其流通市值约500亿美元,在美股整体市值排名中处于500至800名之间,并未出现类似2000年互联网泡沫时期龙头企业的估值狂热。相比之下,彼时的科技股动辄数百倍市盈率,而Coinbase作为加密行业的标杆企业,其估值水平仍处于相对合理区间。

alt text

其次,DeFi项目的TVL(总锁定价值)与项目估值之间的比例也反映出市场结构的健康程度。多数DeFi协议的MC/TVL(市值与TVL之比)远低于1,意味着资产锁仓量显著高于项目市值,显示出用户对底层协议的信任度较高,且项目本身具备实际使用价值。这种“低估值高流动性”的特征,与传统金融中的泡沫形态存在本质差异。

此外,主流资本的介入程度和交易量变化也是判断市场热度的重要指标。尽管机构投资者逐步入场,但加密资产的整体交易量尚未达到全民参与级别的高峰。以比特币为例,虽然其被部分机构纳入配置范畴,但全球范围内仍未形成如2015年A股那样的广泛投资热潮,市场仍有较大增长空间。

最后,支撑牛市持续性的核心逻辑并未改变:宏观通胀环境推动资本寻求避险资产,互联网创新瓶颈促使资金转向区块链领域,同时,DeFi、NFT等生态的成熟也为市场提供了真实应用场景和价值支撑。这些结构性因素共同构成了长周期牛市的基础。

第一阶段投资策略:现有基建下的原生应用创新

在当前加密市场的发展阶段,基于已有基础设施的原生应用创新构成了第一阶段的核心投资方向。这一阶段的投资逻辑强调资金效率与实际应用场景的结合,聚焦于那些能够快速落地、满足用户真实需求的产品形态。

1. DeFi三大基石产品(借贷/DEX/流动性挖矿)

去中心化金融(DeFi)作为加密生态中最具代表性的原生应用领域,其核心产品包括去中心化借贷平台、自动做市商(AMM)型交易所(DEX)以及流动性挖矿机制。这些产品不仅构建了链上金融活动的基础架构,也通过可组合性推动了整个生态系统的扩展。尽管头部项目如Aave、Compound、Uniswap等已形成一定垄断格局,但围绕资本效率优化、跨链资产互通及用户体验提升的创新仍具备较高投资价值。

2. 去中心化衍生品与保险的爆发潜力

传统金融市场中,衍生品交易量远超现货市场,而去中心化衍生品协议正处于早期探索阶段。随着风险管理需求的增长,去中心化期权、期货及合成资产协议有望成为下一波增长引擎。同时,去中心化保险协议亦具备巨大发展潜力。目前DeFi保险板块资金规模占比极低,尚未出现主导性项目,但其对智能合约风险、黑天鹅事件的覆盖能力,使其成为DeFi生态系统不可或缺的一环。

3. 算法稳定币的演进方向与非美元锚定探索

稳定币是连接现实世界与加密经济的关键桥梁。算法稳定币经历了从零抵押到部分抵押的演化路径,未来可能进一步向多资产抵押、动态调整机制演进。值得关注的是,非美元锚定的稳定币设计正在兴起,例如以加密资产增长预期为锚的稳定币模型,这类产品有望在去中心化金融体系中扮演更自主的计价单位角色。

4. NFT金融属性与DAO治理机制的深化

NFT正逐步脱离单纯的收藏品定位,向具有收益权、流动性及治理功能的金融工具演进。例如固定利率NFT、NFT质押衍生品等新型产品已在多个项目中尝试落地。与此同时,DAO治理机制也在持续进化,从最初的投票机制向更具执行力和参与感的治理结构转变。治理代币不仅承载决策权,也开始体现项目收益分配预期,这种双重属性增强了用户与协议之间的绑定关系,也为长期价值积累提供了制度基础。

第二阶段投资策略:基础设施边界拓展

在加密行业发展的第二阶段,核心任务是突破现有区块链基础设施的性能与功能边界。这一阶段的投资逻辑聚焦于底层技术的创新与完善,旨在为未来Web3.0时代的广泛应用提供坚实支撑。Arkstream Capital认为,该阶段的关键赛道包括Layer2扩展解决方案、新公链生态构建、去中心化存储协议、开发者生态培育以及跨链互操作性协议的发展。

1. Layer2解决方案与新公链生态价值

随着以太坊主网拥堵和Gas费用高昂的问题日益凸显,Layer2扩容方案成为提升交易吞吐量和降低用户成本的核心路径。ZK-Rollups、Optimistic Rollups等技术逐步成熟,不仅提升了网络效率,也为DeFi、NFT和Web3应用提供了更友好的用户体验。与此同时,新兴公链如Solana、Avalanche、Cosmos等通过高性能架构和模块化设计,构建了多元化的生态体系,进一步推动了区块链基础设施的多样化发展。这些项目的价值在于其技术独特性和生态聚合能力,能够吸引开发者和用户形成正向循环。

2. 去中心化存储对Web3的基石作用

数据存储是Web3愿景实现的基础环节。传统互联网依赖中心化服务器,而去中心化存储协议(如IPFS、Filecoin、Arweave)则通过分布式节点网络保障数据的持久性、抗审查性和可访问性。这类基础设施为NFT元数据、链上内容存储、去中心化网站部署等场景提供了关键支持,是构建真正去中心化网络不可或缺的一环。随着Web3应用场景的丰富,去中心化存储的需求将持续增长,其市场潜力和技术演进值得长期关注。

3. 开发者生态对基础设施完善的推动

开发者是推动区块链基础设施迭代的核心力量。一个健康的开发者生态不仅体现在代码贡献和工具开发上,还包括教育体系、开源社区、测试网络、IDE集成环境等多个维度。当前,围绕Solidity、Move、Rust等智能合约语言的开发工具链日趋完善,同时低代码/无代码平台也在降低进入门槛。投资具备开发者友好属性的基础设施项目,有助于加速整个行业的技术创新和产品落地。

4. 跨链桥与互操作性协议的战略意义

多链共存已成为行业共识,但链间资产与信息的高效互通仍是重大挑战。跨链桥和互操作性协议(如Chainlink CCIP、Wormhole、LayerZero)试图解决这一问题,通过中继机制、预言机验证或轻客户端技术实现不同链之间的通信。此类协议的战略价值在于其作为“数字桥梁”的角色,决定了资产流动性和生态协同的广度。然而,安全性和去中心化程度仍是其面临的主要考验,未来需在可信机制与可用性之间寻求最优平衡。

本阶段的投资重点在于识别那些具备技术壁垒、生态协同能力和长期可持续性的基础设施项目。它们虽不直接面向终端用户提供服务,却是支撑整个加密经济持续增长的底层引擎。

第三阶段投资策略:Web3.0未来图景布局

在区块链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的基础上,第三阶段的投资将聚焦于Web3.0时代的核心构建模块。这一阶段的项目往往处于早期探索状态,尚未形成成熟的商业模式或用户基础,但其潜在的技术突破和应用场景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数据交易市场与隐私计算技术突破是该阶段的重要方向之一。随着链上数据资产的价值日益凸显,如何实现数据确权、流通与价值分配成为关键问题。去中心化数据交易平台有望打破传统互联网平台对用户数据的垄断,使个体真正掌握自身数据主权。与此同时,隐私计算技术(如同态加密、零知识证明)的发展将为数据共享提供安全保障,推动合规性更强的数据经济生态建设。

链上身份系统与元宇宙虚实映射则是构建数字世界信任机制的基础。当前的身份认证体系高度依赖中心化机构,而基于区块链的DID(去中心化身份)系统能够实现跨平台、可验证、不可篡改的身份管理。结合元宇宙场景,链上身份与现实世界的映射关系将进一步深化,形成虚实融合的数字社会结构,为社交、金融、游戏等多领域带来范式变革。

在评估此类早期项目时,团队实力与创新性成为核心考量因素。由于产品形态尚不清晰,投资者更需关注创始团队的技术背景、行业认知深度及执行力。具备底层协议研发能力、跨学科视野以及长期主义理念的团队更具成功潜力。同时,项目的创新性应体现在解决真实痛点的能力,而非单纯的概念包装。

投资机构在探索性领域的风险承担亦至关重要。第三阶段项目普遍面临技术不确定性高、监管环境模糊、市场需求未明确等问题,传统资本往往持观望态度。专业投资机构需具备前瞻性判断力,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适度配置资源支持前沿探索,以培育未来生态的关键节点。

投资方法论总结与行业展望

在长周期牛市的框架下,加密行业的投资策略需要兼顾资金效率与未来价值的平衡。一方面,应优先布局现有基础设施上的原生应用创新,如DeFi、NFT及DAO等具备明确应用场景和用户基础的板块,以实现短期资金的有效配置;另一方面,也需前瞻性地参与Web3.0时代的核心赛道,包括数据交易、隐私计算、去中心化身份系统等尚处于早期探索阶段的技术方向,为长期价值增长打下基础。

alt text

比特币市值占比的持续下降,反映出加密生态正从单一资产主导向多元化格局演进。以太坊及其他智能合约平台的崛起,推动了功能型代币与复合经济模型的发展,标志着行业进入更深层次的价值创造阶段。专业机构在一级市场中的角色也逐步进化,从单纯的资金提供者转向项目孵化、生态共建的重要参与者。随着合规体系完善与技术成熟,加密资产将在Web3.0时代加速主流化进程,成为数字金融基础设施的关键组成部分。

标签: #长周期牛市 #DeFi #Web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