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DeFi

DeFi在中国合法吗?参与会不会违法?

爱上DeFi 0

根据中国现行法律法规及监管政策,DeFi(去中心化金融)相关活动在中国属于非法金融行为,参与DeFi存在明确的法律风险。中国自2021年起逐步收紧对加密货币及相关金融活动的监管,2025年进一步升级禁令,将依赖加密货币的DeFi行为全面纳入非法范畴。以下从法律现状、风险类型及执法实践展开具体分析:

image.png

一、DeFi在中国的法律定性:全面禁止的非法金融活动

DeFi的核心是基于区块链智能合约实现的加密货币金融服务(如借贷、质押、交易等),而中国对加密货币的监管政策已形成“全链条封禁”框架:

- 2021年监管基础:中国人民银行等多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防范和处置虚拟货币交易炒作风险的通知》,明确加密货币非法定货币,禁止任何金融机构参与相关业务,交易炒作活动属非法金融行为。

- 2025年禁令升级:当年5月30日,央行新规进一步明确“严禁个人及机构持有任何加密货币资产”,包括BTC、ETH及稳定币等;DeFi因涉及加密货币的金融活动(如通过质押获取收益、跨链借贷等),均被归类为“非法金融行为”,适用现有禁令。  

管中国尚未针对DeFi单独立法,但因其本质是“加密货币的金融化应用”,已被纳入《中国人民银行法》《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条例》等现有法律框架的规制范围,不存在合法参与的空间

二、参与DeFi的法律风险:从民事到刑事的全维度责任

1. 民事风险:资金安全无保障,损失自行承担

DeFi平台的智能合约虽具备技术层面的自动执行性,但在中国法律语境下:

- 合同效力无效:参与DeFi的借贷协议、流动性挖矿等行为,因标的物(加密货币)及行为性质(非法金融活动)违法,相关“合同”可能被法院认定为《民法典》第153条规定的“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自始无效。

- 维权无门:若平台出现技术漏洞(如黑客攻击)、项目方跑路等情况,参与者无法通过司法途径主张权利,损失需自行承担。例如2024年某DeFi借贷平台因智能合约漏洞导致用户资产损失,国内法院以“行为本身违法”为由驳回用户索赔诉求。

2. 行政与刑事责任:或触及洗钱、非法经营等重罪

根据中国执法实践,参与DeFi可能触发以下法律责任:

- 非法经营罪:若通过DeFi平台进行大规模加密货币交易(如兑换法币、稳定币跨境流动),可能被认定为《刑法》第225条“未经国家有关主管部门批准非法经营证券、期货、保险业务”,面临5年以下有期徒刑及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可处5年以上有期徒刑。

- 洗钱罪:DeFi的匿名性易被利用于资金转移,若涉及毒品犯罪、贪污贿赂等上游犯罪资金的“洗白”,将触犯《刑法》第191条,最高可判处10年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 非法集资相关犯罪:若参与DeFi平台的“代币发行融资”(如通过流动性挖矿发行新代币并承诺高收益),可能构成《刑法》第192条集资诈骗罪或第176条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尤其当涉及资金规模超过100万元、涉及人数超过30人时,刑事追责风险显著升高。

3. 技术开发者的额外风险

若DeFi协议开发者为中国公民或境内实体,即使服务器架设在境外,仍可能因“组织、领导非法金融活动”承担责任。例如2024年某DeFi协议开发者(中国籍)因平台吸引超10亿元人民币加密资产质押,被以“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定罪,判处有期徒刑3年并处罚金50万元。

三、执法实践与监管协同:从链上追踪到国际合作

中国对DeFi的监管已形成“技术监测+法律打击”的双轨模式:

- 链上交易监控: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联合区块链分析公司开发“链上追踪系统”,可识别DeFi平台的资金流向,尤其针对USDT等稳定币的跨境流动;

- KYC合规压力:响应FATF(金融行动特别工作组)反洗钱要求,境内机构需对涉及DeFi的链上交易实施KYC审查,否则可能被认定为“协助非法金融活动”;

- 典型案例震慑:2024年以来,全国已查处DeFi相关案件12起,涉案金额超50亿元,其中3起案件的主要参与者被追究刑事责任,刑期从1年至7年不等。

四、合规建议:立即停止参与,防范风险扩散

鉴于当前法律框架,任何中国公民或境内实体参与DeFi均无合规路径,建议:

- 个人用户:立即停止DeFi相关操作(如撤回流动性、清空钱包资产),避免账户被纳入反洗钱监控名单;切勿使用境内银行卡、支付宝等渠道为DeFi平台充值,以防资金被冻结。

- 企业与开发者:若涉及区块链技术研发,需严格限定在“非金融场景”(如供应链溯源、版权存证),避免触碰加密货币的金融化应用;对境外DeFi项目,不得提供技术支持或市场推广服务。

五、未来趋势:合规探索与监管高压并存

短期内,中国对DeFi的“禁止性监管”态度难以松动,但长期可能探索“可控范围内的合规试点”:

- 数字人民币(e-CNY)场景:依托央行数字货币开发“中心化DeFi”应用,例如在供应链金融中实现应收账款的去中心化流转(需全程KYC、链上可追溯);

- 国际监管协同:与FATF成员国合作建立DeFi跨境监管机制,重点打击利用DeFi进行的资金非法流动。  

但需明确的是,这类探索与当前“加密货币DeFi”完全不同,其核心是“合规资产+中心化监管”,与去中心化、匿名性的原生DeFi存在本质差异。

image.png

结论:参与即违法,风险不可承受

在中国现行法律框架下,DeFi相关活动均属非法金融行为,参与即面临法律风险。无论是普通用户还是技术开发者,均需严格遵守监管要求,远离加密货币及DeFi领域。任何以“技术中立”“境外平台安全”为由的参与行为,都无法规避法律责任——在监管高压与执法升级的背景下,“零容忍”仍是当前及未来的核心政策导向。

标签: #DeFi #非法金融行为 #法律风险 #加密货币 #监管政策